献礼 | 写在环境产业数字化转型元年
近几个月来,国内关于环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话题讨论愈演愈烈,成为了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观点和意见纷纷涌现,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023年10月19-21日,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在深圳召开了首届中国环卫行业数字化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会上发布了《中国环卫行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
2023年11月23-24日,清华大学环境物联、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和绿巢环境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环境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大会,会上发布了环境领域的GPT,探讨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运营十大热点与趋势。
2023年12月2日和5日,E20研究院、E20水网固废网分别发文《为什么谈到环境产业智能化,痛点总是说不清》和《环境人搞智能化,分几步走?》,指出“难、贵、慢、乱”四大痛点制约环境产业智能化进程,并给出了迈向智能化的八个步骤。
可以说,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无疑为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使环境产业在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紧跟时代步伐。有人将2023称为数字经济的元年,而我认为这也是环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元年。环境产业数字化路在何方?元年末需要一个答案,在此给大家抛出一个靶子。
环境产业数字转型的特点和现状
环境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其数字化转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体多,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相比之下,其他行业通常只有某一个主要服务对象,要么是企业(如机械制造),要么是公众(如电商);(2)指标多,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每种污染物都有其特定的排放标准,环境产业的数据量大,收集处理难度大;(3)要素复杂,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多个要素,包括人为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此外,还涉及处理过程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同时,市场行为和政治因素也可能对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在我国,原环保部门负责环保工作,现改成生态环境部负责生态环境工作,但住建部一直分管环卫,存在体制上的交叉管理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环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
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相对较慢。从数字经济在GDP中占比来看,2022年行业平均值是41.5%,而环境行业仅为16.5%。从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走在前列的是制造业,智能控制已普及并深入到生产全过程,如三一重工等企业;而环境行业还处于数据检测和垃圾收运处置的可视化阶段。从行业领导者重视度来看,很多行业的主管领导、专家和头部企业一把手都在引领数字化转型,并制定了行业数字发展报告或白皮书,如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张首席亲自做顶层概念设计。反观环境行业,只有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发布了智慧环卫发展白皮书。由此可见,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不但慢,而且慢了很多。
在数字化转型这方面,环保较环卫而言相对滞后。环保的转型主要是将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水和气处理的监管。对比传统环境监测的方式,不但可以确保数据的检测准确度和增加单位时间传输量,而且能提高数据的获取和传输速度,实现数据的即时传输和处理,并可同步查看和监管一线的实际情况。环卫的转型主要侧重于垃圾分类处置的监管,尤其是垃圾分类收运的网络化和可视化,在很多城市得到了普及,部分城市和企业实现了垃圾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和生产过程的优化,如垃圾焚烧和厌氧环节的智能管控。通过智能化手段赋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迈向“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可监控”的智慧化管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