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庙、故宫,恢宏大气的北京中轴线一览无余、壮美有序。这条跨越了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曾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何为中轴线?据百度百科显示,“中轴线”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惊艳全世界,以其恢宏的规模、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建筑群均衡对称的景观形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
近年来,为让更多人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北京重点加强中轴线遗产展示利用,特别是探索与新技术结合,在老城保护、文物活化利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讲好中轴线的“新”故事。
(摄影:赵瑞)
为了让观众进一步理解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认识北京中轴线的深刻文化内涵,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4月30日,恰逢五一假期前夕,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将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式启幕。
本次巡展是继2024年北京首展开展以来,首次在京外举办的大型巡展,跨越千里将北京中轴线的千年文脉“搬”至上海。南北文化IP联动,260余枚精美的大众篆刻印章,呈现京沪两城历史文化、城市底蕴。
一直以来,大众昵称上海为“魔都”,对于这座“魔都”的中轴线该如何解读?
上海作为一座多中心城市,并没有像北京那样严格意义上的南北中轴线,但根据城市规划、重要地标分布和交通干线,可以梳理出几条重要的“城市轴线”概念。
传统城市轴线为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人民广场是上海地理中心,也是行政文化中心(市政府、上海博物馆、大剧院等所在地)。南京东路连接人民广场与外滩的繁华商业街,象征上海的历史与现代交融。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面向黄浦江,与陆家嘴隔江相望。陆家嘴是浦东的金融核心,代表上海的现代化天际线。这条轴线贯穿上海的历史、商业、金融核心,是游客感知最强烈的“中轴线”。
(摄影:赵瑞)
东西向发展轴由延安高架到世纪大道。延安高架路横贯浦西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连接虹桥枢纽与外滩。世纪大道从陆家嘴延伸至世纪公园,沿线分布金融、科技园区。这条轴线串联了上海的东西向经济走廊,体现城市扩张的脉络。而南北向轴线是南北高架路,北接宝山区,南至卢浦大桥,纵贯上海核心城区。它是浦西的交通主干道,但更多体现功能属性,缺乏地标文化的串联。
天然的城市景观轴黄浦江蜿蜒穿过上海,两岸的滨江步道如徐汇滨江、前滩已成为休闲与城市更新的代表,未来可能进一步强化为生态与文化的复合轴线。规划中的中轴线概念是虹桥枢纽到浦东机场,通过轨道交通2号线、机场联络线等连接,形成“城市发展轴”,但更多是功能导向。
上海由浦西、浦东等多个功能板块组成,历史发展呈现组团式扩张。黄浦江阻隔天然河道使城市早期发展集中于浦西,浦东开发后形成双中心格局。现代城市规划更注重网络化布局,而非单一轴线对称。
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一座将江河记忆刻进砖瓦的城市。黄浦江的浪涛里沉淀着千年渔港的帆影,苏州河的涟漪中倒映着近代工业的烟云。从青龙镇唐宋瓷片上的墨迹,到徐光启汇通中西的笔墨;从石库门砖缝里渗出的红色火种,到外滩建筑群凝固的万国诗行—这座城市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将农耕文明、江南文韵、工业基因、革命精神层层叠写进城市中轴。(主办单位供图)